工程管理、國貿、金融專業課 會計學復習資料
發布日期:2017-10-14 作者:學仕教育 點擊:
會計的概念;會計的基本職能;財務報告的目標;會計基本假設與記賬基礎;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要素及其確認;會計等式;會計核算的具體內容與一般要求。
第一節 會計概述
一、會計的概念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反映和監督一個單位經濟活動的一種經濟管理工作。
對這個定義,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第一,會計是一項經濟管理活動,它屬于管理的范疇;第二,其對象是特定單位的經濟活動;第三,會計的基本職能是核算和監督,即對發生的經濟業務以會計語言進行描述,并在此過程中對經濟業務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審查;第四,會計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各項經濟業務以貨幣為統一的計量單位才能夠匯總和記錄,但貨幣并不是唯一的計量單位。
在會計學中,財務會計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早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狹義的會計僅指財務會計。它是按照公認會計原則、對企業單位的經濟活動中可用貨幣計量的業務,運用復式記賬原理,進行記錄、計算、分類、調整、匯總,并定期編制財務報告向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換言之,財務會計目標是通過編制財務報告(主要內容為基本財務報表),借以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二、會計的基本職能
會計的職能是指會計所具有的功能。會計的基本職能包括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
(一)會計核算
會計核算職能是指會計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等環節,反映特定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向有關各方提供會計信息。會計核算是會計的首要職能。
會計核算的基本特點包括:(1)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反映各單位的經濟活動。由于經濟活動的復雜性,只有以貨幣為度量單位,將經濟活動以貨幣量化表達,并將其按一定程序進行加工處理生成會計數據,才能反映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及其結果。會計核算以貨幣量度為主、以實物量度及勞動量度為輔,從數量上綜合核算各單位的經濟活動狀況。
(2)會計核算具有完整性、連續性和系統性。完整性是指對所有的會計對象都要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不能有遺漏;連續性是指對會計對象的確認、計量、記錄、報告要連續進行,不能有中斷;系統性是指應采用科學的核算方法對會計信息進行加工,保證所提供的會計數據能夠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從而可以揭示客觀經濟活動的規律性。
會計核算包括四個環節:(1)確認:是指通過一定的標準或方法來確定所發生的經濟活動是否應該或能夠進行會計處理;(2)計量:是指以貨幣為單位對已確定可以進行會計處理的經濟活動確定其應記錄的金額;(3)記錄:是指通過一定的會計專門方法按照上述確定的金額將發生的經濟活動在會計特有的載體上進行登記的工作;(4)報告:是指通過編制財務報告的形式向有關方面和人員提供會計信息。
會計核算的具體方法包括:設置會計科目和賬戶;復式記賬;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編制會計報表。上述七種會計核算方法的基本運作程序是:根據發生的經濟業務填制和審核憑證,按照確定的會計科目設置賬戶,運用復式記賬的方法登記賬簿,按一定的成本計算對象計算成本,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財產清査,并根據賬簿資料編制會計報表。
(二)會計監督
會計監督職能是指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核算的同時,對特定主體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進行審查。任何經濟活動都要有既定的目標,都應依照一定的規則進行。會計監督是通過預測、決策、控制、分析和考評等具體方法,促使經濟活動按照既定的要求運行,以達到預期的目的。會計監督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點:(1)主要通過價值指標進行。會計監督的主要依據是會計核算經濟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提供的價值指標。由于單位的經濟活動,一般都同時伴隨著價值運動,表現為價值量的增減和價值形態的轉化,因此,會計監督與其他監督相比,是一種更為有效的監督。(2)對企業經濟活動的全過程進行監督,包括事后監督、事中監督及事前監督。事后監督是對已發生的經濟活動及其相應核算資料進行的審查和分析;事中監督是對正在發生的經濟活動過程及其核算資料進行審查,并據此糾正經濟活動過程中的偏差與失誤,促使有關部門合理組織經濟活動,使其按照預定的目標與要求進行,發揮控制經濟活動進程的作用;事前監督是在經濟活動開始前進行的監督,即審查未來的經濟活動是否符合有關法令、政策的規定,在經濟上是否可行。
監督依據包括合法性與合理性兩方面。合法性的依據是國家頒布的法令、法規,合理性的依據是客觀經濟規律及經營管理方面的要求。
對經濟業務活動進行監督的前提是正確地進行會計核算,相關而可靠的會計資料是會計監督的依據;同時,也只有搞好會計監督,保證經濟業務按規定進行、達到預期的目的,才能真正發揮會計參與管理的作用。
三、財務報告目標
財務報告目標也稱會計目標,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下,會計工作所要達到的境地或標準。從一定意義上講,會計的基本目標取決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在不同的社會經濟環境下,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是不盡相同的,因而會計的基本目標也是不斷變化的。
根據2006年的《企業會計準則》,財務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報告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
四、會計的對象
(一)會計對象的一般含義
會計的對象是指會計所核算和監督的內容,即會計工作的客體。由于會計需要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對一定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核算和監督,因而會計并不能核算和監督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所有經濟活動,而只能核算和監督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能夠用貨幣表現的各項經濟活動。即凡是特定主體能夠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都是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也就是會計的對象。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通常又稱為價值運動或資金運動。由于單位的組織形式和經濟活動的內容不同,所以不同單位的會計對象均有不同的特點。
(二)企業會計的對象
由于會計服務的主體(如企業、事業、行政單位等)所進行的經濟活動的具體內容和性質不同,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往往有較大的差異。典型的現代會計是企業會計,企業會計的對象就是企業的資金運動。但即使都是企業,工業、農業、商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和金融業等不同行業的企業,其資金運動也均有各自的特點,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也不盡相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工業企業。下面以工業企業為例,說明企業會計的對象。
企業的資金運動包括資金的投入、資金的循環與周轉(即資金的運用)和資金的退出三個基本環節,既有一定時期內的顯著運動狀態(表現為收入、費用、利潤等),又有一定日期的相對靜止狀態(表現為資產與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的恒等關系)。
1.資金的投入。資金的投入包括企業所有者投入的資金和債權人投入的資金兩部分,前者屬于企業所有者權益,后者屬于企業債權人權益(即企業的負債)。投入企業的資金一部分構成流動資產(如貨幣資金、原材料等),另一部分構成非流動資產(如廠房、機器設備等)。資金的投入是企業資金運動的起點。
2.資金的循環與周轉。企業將資金運用于生產經營過程,就形成了資金的循環與周轉。它又分為供應過程、生產過程、銷售過程三個階段。
隨著生產經營活動的進行,企業的資金從貨幣形態開始,依次經過供應過程、生產過程和銷售過程三個階段,分別表現為儲備資金、生產資金、成品資金等不同的存在形態,最后又回到貨幣資金形態,這種運動過程稱為資金的循環。資金周而復始地不斷循環,稱為資金周轉。
3.資金的退出。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社會創造了一部分新價值,因此,企業收回的貨幣資金一般要大于投入的資金,這部分增加額就是企業的利潤。企業實現的利潤,按規定應以稅金的形式上交一部分給國家,還要按照有關合同或協議償還各項債務,另外,還要按照企業章程或董事會決議向投資者分配股利或利潤。這樣,企業收回的貨幣資金中,用于交納稅金、償還債務和向投資者分配股利或利潤的這部分資金就退出了企業的資金循環與周轉,剩余的資金則留在企業,繼續用于企業的再生產過程。
上述資金運動的三部分內容,構成了開放式的運動形式,是相互支撐、相互制約的統一體。沒有資金的投入,就不會有資金的循環與周轉;沒有資金的循環與周轉,就不會有債務的償還、稅金的上交和利潤的分配等;沒有這類資金的退出,就不會有新一輪資金的投入,也就不會有企業的進一步發展。